close




立即點擊


標題

日本爆發牡丹事件的意思是啥?


問題


牡丹事件的簡介啥時爆發ㄉ幾年


最佳解答


你要問的是牡丹社事件吧........一、事件的開端1871年9月清國與日本國簽署「清日修好條規」,這是清日兩國進入近代性國際關係 的開始。而當年12月,硫球船員66名飄流登陸於台灣恒春八瑤灣,誤入山地遭排灣族牡 丹社原住民殺戮,其中12人得到附近漢人救援。經過清朝官員護送,72年2月到達福建 省福州硫球館,7月歸返硫球首都那霸。為交涉修訂「清日修好條規」,來清中的日本外務大丞兼少弁務使柳原前光,看到 『京報』記載閩浙總督上奏清朝的有關事件報告,就於72年5月轉報日本外務卿副島種 臣說:「硫球人在清國領土台灣被殺害,為鹿兒島縣參考」,附送該報。7月柳原與英 國上海領事會談時聽到:若是歐美國家就會即刻派遣軍艦追求責任要求償金,始使他覺 得事態嚴重,8月回國後,日本外務省開始重視。受難硫球人回那霸時鹿兒島縣官伊地知貞馨剛出差在當地有直接見聞,9月上東京面 會外務卿副島報告事件,並提出鹿兒島縣參事大山綱良要借用軍艦以載軍隊派遣台灣問 責的建言書。從參事大山聽到事件的鹿兒島分營長陸軍少校樺山資紀也上東京,見故鄉前輩當時的 軍、政界重鎮陸軍元帥兼參議西鄉隆盛,以及其胞弟陸軍少輔西鄉從道等,運動出師問 罪。14世紀時硫球中山王向明太祖入貢受冊封,以來硫球成為「華夷秩序」的一環。17世 紀鹿兒島的薩摩藩征服硫球,將其置於附庸,即屬國地位,但薩摩藩貪圖硫球對中國的 進貢貿易利益,所以保持不讓中國知道其征服,一直維持硫球對中國向來的關係。牡丹 社事件遇難的硫球船,原來也是載朝貢物品渡航中國的。因為這種薩摩藩與硫球的特殊 關係,所以該藩出身的上述那些人對牡丹社事件也就特別有關心。二、出兵的準備72年10月明治天皇任命硫球國王尚泰為硫球藩王,與其他日本華族即貴族並列。原來 在7月立法機關的左院才解釋:「硫球國王乃為硫球人類,不得與國內人類同一混 淆」。所以這藩王的任命,可以說是為了要加強硫球人是日本人的說法而做的。10月駐日美國公使德隆(C. E. De Long)會見外務卿副島,對副島台灣原住民地區是否清朝管轄的質問,德隆回答:是 清管轄,但其政令不通行,對人民也不能保護,即無有效統治之實,是「所取者的所有 物」,並介紹剛從駐廈門美國領事下任的李仙得(C. W. Le Gendre)。1867年美國人飄流至原住民地區被殺害時,李仙得有曾經親自渡台與原住 民首長交涉的經驗。與副島見面的李仙得甚至勸告日本合併台灣原住民地區為殖民地。 72年12月日本雇用李仙得為外務省准二等出仕,由他擔任台灣出兵的顧問。72年11月日本太政官命令陸軍少校樺山資紀至清國台灣視察,經由清國73年8月樺山 從淡水登陸,調查台灣3個月,一度再到中國,74年3月再來台灣等候來征的日軍。這個 台灣調查另有黑岡季備、福島九成、成富清風、兒玉利國、水野遵 > 等人參與。73年3月副島受任命為派遣清國交換「清日修好條規」批准書,以及謁見慶祝同治皇 帝親政、成婚的特命全權大使,但是他自己也講:交換批准書、謁帝都是名,交涉牡丹 社事件才是實。6月正當謁帝叩頭問題糾紛副島表明拒絕謁見回國時,差遣隨行的外務 大丞柳原、外務少丞鄭永寧訪問總理衙門,質詢牡丹社事件,衙門大臣毛昶熙等回答: 只聞「生蕃」掠殺硫球國民,未知貴國人有事;未服謂「生蕃」置之於化外;不得制 「生蕃」橫暴,為我政教所不逮及也。柳原等回以若清方不處置,即日方自會處理,遂 無共識而散。副島認為「化外」、「政教所不逮及」的發言,對此後日本的出兵有利。三、出兵的實行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朝鮮交流是經由對馬藩一手進行,維新以後日本政府要直接與朝 鮮交涉被拒,產生所謂「征韓論」。73年外務卿副島出使清國中的5月,日朝關係更惡 化,日本內閣討論派遣使者,參議西鄉隆盛志願,8月閣議內定之。同月『太政官日 誌』有:飄流至台灣南部的小田縣民船員4名,被原住民掠奪的記載。10月閣議正式決定派遣西鄉使韓,但是該決定被太政大臣代理岩倉具視與參議大久保 利通協力翻案,西鄉辭職,史上稱謂「明治6年政變」,此後大久保成為政權的中心人 物。為鎮定政局,岩倉、大久保政權推行出兵台灣,1974年2月閣議通過參議大久保、參 議大隈重信聯名提出的「台灣蕃地處分要略」。要對「無主之地」的原住民地區,發動 為硫球難民「報復」的軍事行動,這是日本進入近代國家以後的第一次海外武力行動, 也是在近代侵略中國的開始。4月陸軍大輔西鄉從道進昇為陸軍中將,被任命為台灣蕃地事務都督,將領軍出兵台 灣。另任命參議大隈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長官,李仙得轉任該局准二等出仕,相當於副長 官。西鄉、大隈進駐長崎,集結遠征軍隊、船舶。聞訊英國公使巴克斯(H. S. Parkes)通知外務卿寺島宗則:若是清國視日本出兵為敵對行為,就要召還從事行動 的英人、英船,各國也表明局外中立。新任美國公使賓含(J. A. Bingham)也通知寺島若清國無明文同意,要禁止美人、美船參加。遇了這些列強使 節的質疑,日本政府轉為要先緊急照會清國意向,決定暫緩出兵。但是在長崎的西鄉都 督4月27日命令被任命為廈門領事的陸軍少校福島九成,攜帶致閩浙總督李鶴年的出兵 通知書至廈門,並指揮載兵的軍艦出發,自己卻等候大久保的來會。來到長崎的大久保面會西鄉、大隈,追認出兵。日本政府公告:硫球藩、小田縣人民 先後飄流至台灣「蕃地」受「生蕃」掠殺,為懲罰、以及確保將來的安全,出兵台灣。四、現地的戰況到達台灣的日軍5月7日由琅喬灣登陸,按照李仙得的建議,13日以後得一部份漢人協 力,撫恤「熟蕃」以孤立「生蕃」,並對「生蕃」地區頻做偵察,其中間有兩次衝突, 日軍戰死1名。22日日軍攻擊石門,擊斃牡丹社頭目父子等,該日都督西鄉到達琅喬 灣,從社寮登陸;清國第一次使節也出現於此。根據以後的幾次接觸,西鄉判斷:清方 「無出兵拒我之色」。25日「琅喬十八番社」中一部份的原住民頭目等也來會恒春北方網沙,貢獻黃牛、小 豬以表投誠,西鄉回送日本國旗、日本刀、毛毯、棉布等以表撫恤。但是牡丹社、高士 滑社等,仍然以游擊戰方式繼續攻擊日軍。根據長期從事台灣調查,並當時也隨軍的陸 軍少校樺山的日記,28日附近漢人201人連名陳情:請求討伐牡丹社等「生蕃」。其實在第二次渡台後的4月,樺山在彰化縣特地往訪反對清官苛稅造反的大墩庄廖阿 富,但是拒絕廖所提欲拜其為反清盟主之請。至日軍登陸社寮以後,該人之叔廖仕強更 來信,要請聯絡日軍以挾攻清軍。由以上可見在台灣現地,要觀察事件,須知清方有原 住民、漢人、清官三種立場。西鄉決定對「生蕃」地區發動總攻擊,6月1至5日動員約1300名分三方面進攻,突入 石門口陷落牡丹社、高士滑社等,「琅喬十八番社」中11社投降。至此日軍總共戰死者 12名、負傷者17名而已。西鄉派遣樺山返東京報告「討蕃」結束,要開始著手「移民拓 殖」,但是風土疫病漸漸流行,至10月有「瘧疾大流行」,「不戰而全軍意氣喪失」的 報告。日軍呈現全軍3658名,病死者561名的慘狀,西鄉陷入進退維谷的情況。五、清、日的國內狀況4月中,駐清英國公使衛多(T. F. Wade)根據駐日英國公使巴克斯來電,通報總理衙門日本出兵之事,稍後清國總稅務 司赫特(R. Hart)也向總理衙門通報該事。5月3日到達廈門的日本駐廈門領事福島遞交上述西鄉 致閩浙總督的出兵通知書給清國地方官員,這是日本給清國的第一次公開出兵通知。11 日,清國總理衙門向日本外務省發出:台灣為清國領土,為何出兵事前「無議及」的抗 議照會。接到出兵通知書的李鶴年也在同日向西鄉發出:硫球、台灣都是清國領土,日 本出兵是違反「修好條規」,請速撤兵的回答。6月清國皇帝下詔給李鶴年等:日本出兵違反「修好條規」,要求其即時撤兵,不從 即明示其罪名討伐之。但是沿海各地防備關係者,除了台灣防備關係者以外,都回奏戰 備不足無勝算。同月英國公使巴克斯面會外務卿寺島而責備:送大兵於他國領土,在公告各國公使以 前,「私自」出動非文盟國之舉,顯然違反萬國公法,送3000大軍於他國必然會釀成戰 爭;若他國將3000軍隊登陸北海道,日本會如何?稍後大隈得到法國人法律顧問鈸索納 得(G. E. Boissonade)的解釋:「蕃地」無主論或可以成立,但是清國可以自國安全保障為理 由訴之武力介入該出兵,這是國際上被承認的,即指出日本出兵可能引起清日全面戰爭 的危險性。7月向政府對清戰備的質詢,日本將官中,陸軍卿山縣有朋、以及5少將都回答戰備不 充分,薩摩藩出身的兩少將也回答戰備不充分,但說勉強可戰。六、事件的解決大久保憂慮遠征日軍進退維谷,國際輿論日非的事態,自請赴清交涉,8月I日被任命 為派遣清國全權弁理大臣,9月到北京。與總理衙門談判中,大久保奪取領導權不談硫 球人所屬,斷定:清國主張原住民地區為屬地,日本主張為無主野蠻之地,兩國主張只 是有這一點差異而已。但會談四次都無結果,大久保表明束裝回國。駐清英國公使衛多 嫌忌戰爭阻礙其貿易自願居中調停,大久保表示可以得償金撤兵,衛多加壓力於清國, 使其同意支付償金。10月31日清日兩國全權簽署「互換條款」、「互換憑單」,於是牡丹社事件解決。 「條款」中清國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對難民或其遺族支付撫恤金;對「生 蕃」設法不再使發生兇害。巴克斯驚歎:「不能預想被侵略者會支付償金」。清方卻有:「能以50萬兩金額回避 戰亂」,是外交技術的發揮。日方出兵直接經費約362萬圓、合算運送用船舶採購經費 總共約771萬圓,只得回約77萬圓(50萬兩銀),並有多數人員死傷,但是在國際上得 到明確合併硫球的依據。清國自此認定日本為假想敵,尤其是「清日修好條約」清方負責人李鴻章認為被日本 背叛,更是如此,從此努力建立北洋海陸軍。事件中被任命為辦理台灣海防事務的船政大臣沈葆楨建議「開山撫番」。事件後清軍 兵分三路:南從鳳山縣通到後山,即東台灣的卑南,並設恒春縣、卑南廳;北從蘇澳通 到後山花蓮;中從林圮埔通到後山奉鄉,並設埔里社廳。漢人更進一步向原住民地區擴 張。


其他答案


【大紀元6月18日訊】今年是甲午戰爭110年、二次大戰終戰60年,在反省戰爭蔚為世界浪潮的氛圍中,牡丹鄉訪問團以「愛與和平」的琉球之行,遠從台灣渡海而來的白勇務,面對著牡丹社事件中受害的琉球54人墓碑,以排灣族語問候說,「為了祖先的錯誤,我們不遠千里來到此地參拜,除了表達我們原住民的誠意,也希望大家可以忘掉過去,一起向前看!」16日來自屏東縣牡丹鄉的原住民及隨行的學者專家20餘人,在鄉長林傑西的帶領下,首度抵達琉球群島,為該鄉的「歷史與和解」之旅邁開第一步。擔任訪問團發言人的華阿財說,「我們的祖先殺了琉球人是千真萬確的事情,雖然這裡頭有生活文化、風俗習尚的差異,但殺人就是不對!」不過,華阿財也強調,「現有的歷史文獻與錯誤報導,對原住民形象的醜化十分不公平,在牡丹社事件中被日軍攻打、死傷最多的是排灣族,但日後清廷對日的撫卹、賠償,何曾想過原住民,而我們卻必須忍受外界的批判與質疑。」由在牡丹社事件受創最慘重的高士佛社、牡丹社遺族白勇務、華阿財代表,與從九州趕來的琉球難民遺族仲宗根玄治--他是當年宮古島(琉球難民主要來源)島主的後代,進行一場百年來首見的「歷史之會」。西元1871年,琉球宮古島漂民不慎誤入牡丹鄉,與牡丹鄉排灣族原住民發生衝突,導致54人遭殺害的悲劇。1874年5月22日,日本軍隊以此殺害事件為藉口,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攻打牡丹社當地原民,在此遭遇頑強抵抗,戰事輾轉於四重溪、石門等地長達一月,雙方傷亡慘重,至同年6月戰事方始平息。頭目阿碌父子等38人雖然陣亡,日軍亦未得逞。這件戰事表面上看來是件小戰役,但它引發的效應卻是非常深遠。不但台灣與琉球的命運從此改變,日本侵略亞洲政策更加確定。牡丹事件發生15年之後,台灣在甲午戰爭中淪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說,牡丹社事件象徵了族群之間從不瞭解、發生誤解,到彼此衝突、最終毀滅的歷史教訓,今日能夠走向和解共生值得慶幸。台灣清治時期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台灣清治時期,始於施琅攻下臺灣的1683年,一直到1895年甲午戰爭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為止,一共有212年。這篇文章是台灣歷史系列中的一篇史前時期荷西殖民時期鄭氏王朝時期清治時期台灣民主國日治時期中華民國前期的消極政策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沈葆楨於1874年在臺南安平所建的「億載金城」,是清朝政府面對國際列強壓力、重新思考台灣政策的產物。清廷對台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有了改變。然而,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卻不是源於清廷內部,而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歐洲殖民主義勢力怒濤似地衝擊著中國大陸和台灣。1858年到1865年間,台灣在兩次英法聯軍後所簽訂之條約的規定下,連續開放滬尾(今淡水)1、雞籠(今基隆)、安平、打狗(今高雄)四個港口對外通商。同時,西方傳教士也獲准在台灣自由傳教。1870年,英國長老教會派甘為霖(WilliamCampbell)來台,以臺南為根據地,在台灣南部培植勢力。翌年也就是1871年,加拿大長老教會派馬偕(GeorgeLeslieMackay)來台,以淡水為根據地,在北部培植勢力。1874年的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所發動的侵台之役,以及1884年到1885年的中法戰爭,戰火都直接蔓延到台灣。這一連串的事件,終於使清廷瞭解到台灣在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重要性(史明1980,232﹔王育德1979,92﹔賴建國1997,47-8)。為因應上述國際局勢的變化,清廷於是甩掉190年來的消極政策,積極擬定經營整個台灣的方針。1885年,清廷決定提升台灣的行政層級,將隸屬於福建將近兩百年的台灣獨立出來,改設為行省,並任劉銘傳為台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台灣積極實施一連串的改革,於是,台灣在1891年有了中國第一條官辦客運鐵路,南北普設電報可通福州,同時也設立郵政與新式學堂,臺北城的街頭亮起了路燈。但是,台灣建省還不到十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的失敗,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的主權讓給了勃興中的日本。台灣置行省後歷任巡撫劉銘傳(第1任巡撫):1885年9月10日–1891年2月27日沈應奎(以臺灣布政使代巡撫):1891年4月28日–1891年10月15日邵友濂(第2任巡撫):1891年10月16日–1894年9月15日唐景崧(第3任巡撫):1894年9月16日–1895年3月23日注釋1.1858年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後,英法等國便藉著此一機會要求大清帝國開放牛莊、登州、台灣、潮州、瓊州五個通商口岸。不過其中的「台灣」究竟是指所有台灣的港口,或是指台灣府(今臺南安平)呢?由於定義不夠清楚,當時曾有過一番爭議,後來在擬訂條約細節時,法國要求「台灣」通商口岸除了安平之外,必須加開北部的淡水作為通商口岸。之後其他國家遂亦援引「最惠國待遇」比照辦理,從此淡水便成為洋商的聚集之地(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2000)。和台灣清治時期相關的研究書目舉隅(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只收入專書,單篇論文不收入)陳孔立,1990,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臺北:聯經。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黃富三,1992,霧峰林家的中挫。臺北:自立晚報。康培德,1999,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縣板橋市:稻香。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李國祁,1982,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0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麥斯基爾(Meskill,JohannaMenzel),1986,霧峰林家:台灣拓荒之家,1729-1895,王淑琤譯。臺北:文鏡文化。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王存立、胡文青,2002,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臺北:遠足文化。王世慶,1994,清代台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翁仕傑,1994,台灣民變的轉型:歷史宿命與超越。臺北:自立晚報。尹章義,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參考書目(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2000,1860年之淡水開港,見四百年來的淡水河流域:1860s-1960s淡水河流域的新展開[online]。臺北: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引用於2004年11月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黃昭堂,1993,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廖為智譯。臺北:台灣現代學術研究會。黃昭堂,1996,第二次大戰前「台灣人意識」的探討,見黃昭堂,台灣淪陷論文集,頁81-109。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江寬政,1999,台灣歷史中的反抗精神:一個意識層面的初步考察,見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賴建國,1997,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Meisner,Maurice.1964.TheDevelopmentofFormosanNationalism.InFormosaToday,editedbyMarkMancall,147-62.NewYork:FrederickA.Praeger.Mendel,DouglasH.1970.ThePoliticsofFormosanNationalism.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Ong,Ioktek.1964.AFormosan'sViewoftheFormosanIndependenceMovement.InFormosaToday,editedbyMarkMancall,163-70.NewYork:FrederickA.Praeger.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上、下冊)(平裝普及版)。SanJose,Calif.:蓬島文化公司。王育德,1979,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張德水,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台灣人的自國認識。臺北:前衛。周明峰,1994,台灣簡史。臺北:前衛。相關條目台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八通關古道分類械鬥民變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土著化理論內地化理論外部連結郭弘斌:滿清據台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B8%85%E6%B2%BB%E6%99%82%E6%9C%9F"页面分类:台灣歷史|台灣清治時期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009000014KK15715

68BC9A39158763AE
arrow
arrow

    dm9w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